神舟十二号飞船遨游太空,航天员们如何战胜心魔?

2021-06-19 16:09:02

汽水混合器

  6月17日,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把三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。

  

  神州十二号航天员在问天阁广场出征

  在对接空间站后,他们将度过漫长的三个月。期间,除了各项科研任务外,航天员们的心理健康,也会是地面人员关注的重点。

  在狭小的太空舱中,航天员必须要自行控制调节心理压力,才能正确处理太空飞行中的危险,例如辐射风暴、太空碎片、机械故障......都可能成为空间站和航天员的“不可承受之重”。

  漫长的时间对于航天员的心理,更是巨大的考验。而他们的心理健康,将决定着任务的完成与否甚至整个空间站的命运。

  

  什么是航天员心理障碍?

  自载人航天飞行实施以来,大多数航天员进行的只是短期飞行。空间站建立后,航天员才开始较长时间太空停留。

  

  航天员向祖国敬礼

  而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太空中,长期的精神紧张、密闭狭小的座舱、静寂无声的太空环境、规定好的交际方式、与地面有限的联系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,都可能使航天员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,他们感到忧虑、厌倦、抑郁、思念亲人、人际之间关系紧张等,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就被称为航天员的心理障碍。

  虽然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,航天员都要强于普通人。但并不因此意味着他们对于心理问题就是免疫的。

  尤其是长时间的太空飞行,会造成航天员心理状态与行为的改变,甚至会引发航天员之间、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的矛盾。

  据有关人员称,不管事先心理准备如何,经过何种选拔与训练,飞行30天后乘组之间都可能都会产生敌意。乘组的性格、文化背景、种族、国别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影响乘组之间的人际关系。

  人际关系紧张之外,航天员们自身也会因为长期处在特殊环境中,引发心理问题,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思乡病与恐惧症。

  

  中国的空间站

  航天员绝大多数时间,都处于绝对孤独和与世隔绝状态,他们脱离了人类世界,无论发生什么事,除了从耳机里听到地面的指挥和建议外,一切都得靠自己去解决,这种环境最能引发航天员对于地球、家园和亲人的思念。

  设想一下:遨游太空,俯瞰尘寰,虽令人神往,但在小小的舱室中长期居住的航天员却会产生抑制不住的孤独感。他们远离故土、久别人间,太空寂寞、难忍的单调生活,自然会引发难以抑制的孤独感。

  与孤独相伴的,还有对死亡的恐惧。如果把地球比作是我们的家园和母亲,那么高悬于环地轨道上的航天员们,就像是脱离了母亲怀抱的孩子那样脆弱。

  

  航天员在空间站

  一次偶然的流星冲撞或是一次精神恍惚下的操作不当,都有可能让他们面临生命危险。

  当想到与恶劣的太空环境相隔只有一层薄薄的舱壁,随时都可能出现流星撞击飞船、氧气爆炸、太阳能帆板失灵、突发心脏病等情况,航天员自然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。

  在恐惧与孤独的交替作用下,即使是心理素质优于常人的航天员们,也会引发焦虑、抑郁或心理疲劳等问题。一般性的紧张或心理疲劳,在航天心理学上统称为“无力”。

  “无力”在早期阶段表现为过敏症、易激怒、活动减少、心律不齐等,有时这些症状之后会出现心身疾病和睡眠障碍。

  

  航天员的心理选拔与训练

  航天员是高风险的极端环境职业,而选拔最适合的人、最和谐的乘组,可以提高任务成功率。在对航天员进行心理选拔时,一般遵循“选出”与“选入”并进的模式。

  首先是“选出”,即用精神病标准淘汰可能不合格的候选人;然后是“选入”,即确定航天员关键的心理品质,然后使用成熟的心理测试方法进行选拔;然后就是乘组选拔,即乘组心理搭配,这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,直到正式上天。

  在选拔标准上,一般把精力充沛、办事果断、反应敏捷、进取心强、能耐受孤独及恶劣环境,而且又能与人“和平共处”,作为航天员必备的心理特征。

  

  “航天员胜任特征的重要度”量表显示航天员所需心理品质重要性,均分在0.704以上即属于“非常重要”

  国内《短期飞行任务航天员必备心理品质调查问卷》的结果显示,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:应急反应能力、情绪稳定性、操作能力、果断、职业动机、责任心、领导能力等。

  其中应急反应能力重要性明显高于其他心理品质。而领导力是驾驶航天员特有的心理胜任特征,这些都是能直接决定航天任务的心理品质。

  同样,航天员的心理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最佳状态。

  在专业心理训练中,心理教员会进行心理放松、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授课,教航天员一些心理技巧,比如讲授肌肉放松、想象放松、安全岛放松等有针对性的方法,引导受训者放松身体各部分的肌肉,帮助航天员缓解紧张、烦躁等负面情绪。

  经过长期的训练,航天员们能达到一种条件反射,几分钟之内就能获得有效的放松。

  对于复杂的航天活动来说,一般不可能单独完成,即便是独自在宇宙中飞行,还必须与地面控制人员、指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密切配合。随着航天任务的复杂化,航天员也从单人增多为乘组,因此心理训练中还需要进行心理相容性的训练。

  

  航天员的很多任务都需要彼此配合

  杨利伟就说过:“航天员这个职业,要求大家之间要有一种相容性,这是一种团队的精神。心理相容性和团队的精神是对航天员这个职业的要求。”

  所谓心理相容性,是指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中如何与人相处,也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。这次上天的三名航天员,需要在狭小的舱内共同生活和工作三个月。因此,他们之间性格是否相容,工作上是否能很好地分工、配合,将是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决定因素之一。

  心理相容性的训练主要从两方面着手。一方面是心理相容性的理论学习,由教员向航天员传授有关的理论知识,并教会航天员一些与人相处的”技巧”。

  

  神州十二号太空舱

  实践上,是让准备参加同一次飞行的航天员小组,处在一个隔离室中,共同生活7天,训练他们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,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融洽地相处,在过程中检验他们的默契程度。

  而能够成功通过考验的航天乘组,在未来整个复杂的航天过程中,很多时候就不需要任何言语,甚至不需要眼神的交流,彼此就能感到对方的需要,随时伸出援手。

  航天员的心灵驿站

  

  航天员中心心理服务室

 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中心,所有的科研人员也有了自己的心灵驿站可以放松身心。

  从环境设置,到设备功能,心灵驿站处处把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。

  不管在地面还是太空,航天工作的艰巨性和特殊性,也让航天人的心理健康得到了应有的重视。

  

  中国航天员中心沙盘室

  结语:

  从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轨道到阿波罗登月,再到空间站的建成使用,人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正在不断探索着宇宙中的未知。

  可想而知,随着人类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愈发漫长,航天员的心理状态会经历更多的考验,自然也会引发更多关注。

  在不远的未来,当人类试图登上火星时,航天员甚至需要在狭小封闭的飞船中“囚禁”36个月,以完成史无前例的漫长旅程。

  

  火箭发射现场

  即使人类的科技能完成探索火星的任务,然而,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依然摆在人们面前:航天员们能否为这样的旅行做好准备?

  当航天员被封闭在飞船中,穿越茫茫宇宙飞向一个未知世界时,怎样确保他们在心理上承受得住这么长时间的太空之旅,必然是未来太空探索关注的重点。

  为了能让探索的脚步真正通向星辰大海,除了需要科技的不断进步,也需要心理学上的内在助力,只有“硬件+软件”配合得当,才能让我们不断通往宇宙更深处。

  参考资料:

  【1】王雅,吴瑞林,周荣刚.从个体心理到人际互动——航天任务中的心理学问题,心理科学进展,2014

  【2】尼克·卡纳斯,白延强,王爱华译.航天心理学与精神病学.北京:中国宇航出版社.2009,P170-178.

  【3】吉勒斯·克莱芒,陈善广等,译.航天医学基础.北京:中国宇航出版社.2008.P270-273.

  【4】景晓路,刘芳,吴斌,等.航天员胜任特征分析与比较研究[J].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,2007,20(6):317-322.

  -END-

  策划:凌辰

  作者:王凡

  编辑:雪梨

  设计:多纳

  (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普陀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商旅生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普陀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